在12月26日,主题为“向光而行,人生不妥协”的新浪年度讲座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,眼科医生陶勇出席并发表了题为“心中有光,何惧未来”的精彩演讲。在回顾2020年的过程中,陶勇分享了他在“生死边缘”时心态的微妙转变,并结合自己在求学和职业生涯中的丰富经历,探讨了眼疾治疗的创新与思考。他表示:“我希望在经历生活的波折与荣辱后,依然能够热爱生活,坦然告别青春,迎接衰老的到来。”
以下为新浪一年一讲官方整理的陶勇演讲全文。
年初那件事情发生之后,我感觉到了一些变化。
这种变化十分复杂,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。如果要形容这种感受,可以想象成:曾经照耀我的那一束光,在我的眼中、在我的心中,时而闪烁,时而黯淡,几乎消逝,终又重新焕发光芒。
在1月20日那天,我遭遇了攻击,然而我的同事们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,从他们的眼神中,我深切感受到了真挚的关爱与支持。医院的领导们也不断给予我安慰与鼓励,让我倍感温暖。此外,家人的陪伴更是让我充满力量,妻子始终陪伴在我身边,给予我莫大的支持,还有我的女儿,她是如此的可爱。
我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,能够从他人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些信息。毕竟,我是一名眼科医生,每天与眼睛打交道,自然比常人更能洞察到细微之处。
从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的眼晴里,除了关切和爱之外,我也感觉到了他们的一些担忧。
他们担忧什么?当然没有人和我直说。但越是这样,我越是会去想:
我是否还能恢复往日的状态?我是否仍能够为医疗行业做出积极的贡献?我是否还能继续为患者提供支持?在我的工作岗位上,我的能力还有多少呢?还有我的家人,我的双手还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吗?
尤其是在手术刚刚结束的那段时间,我躺在重症监护室里,意识逐渐恢复。我的头部缠绕着厚厚的纱布,身体被牢牢固定在病床上。透过纱布的缝隙,我隐约看到自己的手臂被石膏包裹着,身体完全无法动弹。那一刻,我感到更加绝望和恐惧。我心中暗想,这一切都结束了。
随着身体逐渐恢复,阴霾与恐惧感有所减轻,但刚才提到的那些疑惑与痛苦,却在心中慢慢累积,愈加沉重,仿佛输液瓶中缓缓流出的液体,冷冰冰地渗入我的身体,直击我的灵魂。
我的光,暗淡幽冷。
在病床上,当我终于可以使用手机时,听到了络上各种声音。友们不仅表达了对我的关心与牵挂,还提出了许多有助于我健康恢复的建议。同时,还有一些关于改善医疗环境的提议和各种呼吁,这些都让我倍感温暖。一位患者的母亲表示,她愿意捐出自己的手;而我的小患者天赐的父亲得知消息后,悲伤得泪流满面,他们全家为我录制了一段很长的视频;络上满是真挚的留言,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。
一些留言,是对医疗体制的建议,也有一些,是对凶手的黑暗人性的愤怒。
但有些留言表达了一些困惑,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:医生救的人,反过来害医生,救人值不值?学医值不值?
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,在孤独的时刻,尤其是夜晚失眠时,我不断地自问,是否值得?当我面对家人时,这种疑惑愈发明显。我曾经拥有一双健康的手,能够为女儿编织美丽的发型;为妻子准备可口的汤品;为年迈的父母提供有力的支持。然而现在,我是否还能继续做到这些?这一切的破灭,源于我的病人。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医学这条路,或许就不会经历这样的困境。我学习医学的意义究竟何在?我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?受伤后的身体是否还能让我坚持下去?
指引我的那束光在飘摇。矛盾、迷茫、关爱和鼓励,交织翻滚在一起,陪我度过了100多天的日子。
2020年5月13日,一切都有了答案。那天,我恢复了出诊。
医院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我的照片,并附上了一句深刻的话: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你征服了什么,而在于你承受了多少。总有一些人的坚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。
这是送给我的,越是不幸的人,越能感受到善良的珍贵,我被他们感动了。
我回到诊室,这个充满着病痛、难过和焦虑,但也同样生长着爱和希望的地方。
诊室与走廊之间,摆放着许多鲜艳的花朵,这些都是患者以及一些素未谋面的人所赠送的。我听同事提到,还有一些花被暂时拦下,放置在传达室那边,因为这里实在是容纳不下了。妻子告诉我,我在微博上的评论和转发量达到了非凡的高峰,我对此感到非常震惊,难以置信会有如此多人关心我。尽管我身处阴暗之中,但我的患者们就像一盏盏明亮的烛光,帮助我重新找到了希望。
在复诊的那24小时,我原本只打算接待10位病人,但忙忙碌碌之中,终还是看了十五六位,大部分都是小朋友。这些家长们向我表达了他们的期待,盼望我能尽快回来。那些孩子见到我时,似乎也感到非常兴奋,但又努力克制情绪,保持安静。想必家长们知道我身体尚未完全恢复,特别嘱咐过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之类的。
或许许多人都知道,在我遭遇袭击的那24小时,医院里有一位名叫陈伟微的护士,以及一位患者家属海田妈妈,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我。医院为她们的英勇行为筹集了6000元,但她们两人却自愿提出,将这笔钱捐出,用于帮助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进行手术的孩子们。像陈伟微这样的年轻护士,平时看似轻松幽默,实际上内心却蕴藏着一股侠义之情。
她们宛如天使,眼中闪烁着美丽的光芒。后来,海田的母亲也来探望我。她的右手上留有一道明显的伤疤,那是那天被砍伤所留下的痕迹,但她似乎对自己的伤痛毫不在意,反而更加关心我的恢复是否顺利。此外,还有我的同事杨硕、快递员小哥,以及那些默默给予我关心和支持的人们,他们是我心灵的温暖源泉,是我生命中的光明力量。
我回到岗位上。开始接诊。
我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变化。过去如果有人走到我身后,我可能不会太在意,但现在却大不相同了。我开始感到恐惧,变得异常警觉,常常低头快速回头查看。即使是在电梯里,我也不愿意让其他人站在我身后。
此外,我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改变,我已经无法进行手术了。这一点我早有心理准备。近这段时间,我的日常生活变得相当不便,洗澡(这里)变得很困难,毛巾也没法拧干,穿衣服时,左手的扣子也难以系上,打领带、剪指优等事情,实际上都需要他人的协助,甚至连吃饭也变得很棘手,打字的便利性也大大降低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又如何能进行手术呢?
想到这些,心里还是很难过的。
然而,我又能如何呢?为了那些给予我支持的人,为了患者,也为了我的家人,我必须克服自我,战胜眼前的一切挑战。走出去,所有地区就在我面前;若无法走出,眼前的所有地区依然存在。我需要自我拯救。
首先,我从这次袭击事件中走了出来,心中释然。因为我的人生还在继续,阳光依旧灿烂,未来依然充满价值。如果我从此只看到世间的恶意,做任何事情都充满恐惧和退缩,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。如果我无法自我救赎,沉沦在凶手的阴影之中,那么我本质上就与凶手无异。凶手因狭隘与偏执,才会选择以暴力回报社会,而我绝不能被他的仇恨所感染。尽管我在身体上受到了伤害,但我清楚我在做什么,也明白我接下来要走的路。
我把心里的铁饼放在了地上。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其次,我打破了自己的惯性。
近一次在首都医科大学的演讲分享中,我回首了自己这20年的从业经历。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。
初始阶段是技能的提升阶段。技能意味着专注于技术的锻炼。此阶段的特点在于努力与持之以恒。你需要在他人休息时学习,在他人用餐时学习,甚至在他人享乐时才能稍作放松。选择医学不仅仅是谋求生计的方式,更是一种义务感与热情的体现。拥有义务感与热情,才能让你的坚持源于内心的动力。
第二个阶段被称为艺术阶段。在这个时期,你已经掌握了许多技能,因此开始能够创新性地提出新想法。在这个阶段,你提出了一种眼内液检测的新方法,通过数字化测试手段,帮助识别病因,并通过成果的转化在国内范围内进行推广。
在治疗的过程中,每位患者都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这些艺术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,一种治疗过程中的简约之美,一种更准的美。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,能够帮助大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曲折,快速见到成效,让你体会到一种畅快淋漓的美妙体验。
这个阶段难的,是要打破自己的惯性,大胆去创新,你才能够感受到震撼的美。
第三个阶段是理解的阶段。理解在这里指的是哲学和道理的内涵。通过医疗实践,将每个人的经历与所阅读的书籍逐渐结合,宛如一幕幕生动的电影,你将从中感悟到平衡的真谛。器官之间的协调、人与自然的和谐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,都是平衡的体现。许多道理在你心中会构建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、非常强大的自洽逻辑体系。这样一来,你就不容易被挫折、困难或诱惑所击倒。一旦找到一个道理,你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念,这种信念会转化为职业的信仰,从而使你的内心变得强大。这种内心的满足感与一般物质上的快乐截然不同。
目前,我并不希望我的受伤事件引起过多的关注。在我看来,每天都有无数人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,与他们相比,我的境遇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。这一事件的真正意义在于,我能够向那些关注我的人展现出怎样的价值。
如果能够做到这些,那么我无法进行手术的事情,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痛苦。因为我能够理清整个过程,不会在这件事上感到悲观和沮丧,觉得一切都结束了。其实并不是如此,因为我内心的逻辑体系是相当完善的,而且我本身就有勇气去打破过去的惯性思维。
要让光明亮,要让火焰升腾。
我将致力于开发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,使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,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。这实际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我只需在时间管理上进行更有效的安排,以确保科研所需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确保。
科学研究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。在当前治疗方法仍然有限、无法解决视力障碍问题的情况下,给予人们希望显得尤为重要。那么,什么样的希望呢?那就是即便失去视力,他们依然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,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,能够自给自足,不再让父母为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;让他们相信,未来科技的进步或许能让他们重新获得失去的视力,这就是希望的体现。只要心中有希望,曾经的意志就会在心灵深处重燃。
除了把光明引入患者的眼中,还要把希望带到他们的心中。而做科研就是重中之重。
通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,我已经成功将眼内液检测技术推广至国内范围,显著提升了诊疗结果,并力求降低失明的风险。未来,我们将推出更多科技产品,旨在帮助视力受限的人重新获得学习与阅读的能力,并使盲人能够感知空间的距离及眼前障碍物的形状与大小。医生所能给予患者的希望,不仅仅是缓解病痛,更是在生与死之间的一种期待。
未来的科技将涵盖基因修复、活细胞应用、外泌体研究等多个领域。我坚信,总有24小时,我们能够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工视觉,届时将会把光明带给每一个人。因此,我认为那时,大家的心中充满希望,眼中闪烁光芒,这才是真正的所有地区无盲。
“天下无盲”是我的一个心愿。
不久前,我有幸参观了华夏盲文图书馆以及北京市盲人学校,这次体验让我深有感触。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都是患者的视力状况,却往往忽视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。我认为这反映了人文关怀的不足。
尽管如今科技发展迅猛,医疗技术也日益进步,但人们却愈发感到被割裂。个体被细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器官,往往忽视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,内心和情感同样重要。
在盲文图书馆,我遇到了一位男士,他的双眼视力都非常有限。当时,他正坐在电脑前观看电视剧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,尽管他无法清晰地看到画面,只能模糊地辨别出一片花和一片绿,但他却能听得津津有味,显得十分愉悦。起初,我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开心。他告诉我,能够在这里与他人交流,感受到生活的气息,对他而言,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。
我原来认为视力跟幸福是等号,其实不是,很多时候,幸福就在于你对未来的生活还有没有指望,还有没有期盼。
那么,幸福的反面究竟是什么呢?是痛苦吗?我认为是冷漠。这让我深感震撼。盲人的心灵却是如此明亮和纯净。如果我能为他们做出一点贡献,也许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,让盲人享有应有的权利,能够独立且快乐地生活在这个所有地区上,这也是我在受伤后所追求的影响力的真正意义。
这增强了我投身公益事业的信念。在24号平安夜,我带领我的研究生团队前往盲人学校,为那里的学生进行健康检查。接下来,我们将积极提供治疗,以帮助他们改善视力,甚至实现改善视力的目标。如果无法舒缓,我们也会为他们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。未来的每一年,我们都会坚持开展这一活动,这是我设定的长期目标。
说在后的话
我借新浪新闻的这次活动,向年轻人说几句想说的话。
在人的一生中,难免会遭遇种种挑战与挫折。然而,我始终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,我们不应、也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击败,更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自己所厌恶的人。如果我们总是感到委屈、抱怨不已、吐槽连连,那么我们的生活色彩将会变得十分单调。人生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如意,我们要学会接受平淡,但绝不能甘于平庸的失败。我希望自己在经历生活的波折与荣辱之后,依然能够热爱生活,坦然告别青春,迎接未来的老去。也希望你们能有同样的心态。
要明亮,不要灰暗。不要放弃。
让信念之光,带你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