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增加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焦虑不已。家长们有时候是干着急,但却是缘木求鱼,不得其法。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预防近视的“坑”有哪些。
误区一:孩子上学后,才需检查视力
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小学以后,用眼多,才需要检查视力。其实3岁以后,儿童在学习识认视力表后绝大多数都能够配合测视力,就可以进行初步的视力检查,建议每三个月到半年进行一次视力筛查,检查开始时间出色不晚于 3 岁,学校或家长可自购标准视力表挂墙上在 5 米远处让孩子识别。
误区二:度数不高=假性近视
假性近视是指近距离用眼过度,眼睛的睫状肌调节紧张所导致的暂时性视力下降,经过休息或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滴眼后,视力能恢复正常。
但在常规的检查中,已经验光,如果检查出近视度数,就不再是假性近视,即使孩子年龄小,度数小,也已经不是调节紧张性的假性近视。
误区三:眼镜看远戴,看近不戴
正常眼与戴镜(度数合适)的近视眼看近时眼睛都需要调节,通过调节改变眼睛的焦距,将光线聚焦点从远处移到我们看的近距离物体上,这才能看清晰。
近视患者在没有佩戴眼镜的情况下,眼睛的焦距主要集中在近距离,因此眼睛能够轻松看清周围事物,而无需进行调节。然而,长期的这种“懒惰”状态会导致眼睛调节功能的下降,并且会对眼睛的内聚能力产生负面影响。在正常情况下,当观察近物时,双眼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内聚集,这就是内聚功能的体现。除非验光师有特别的指导意见,否则建议近视的儿童在进行远近视力活动时,都应佩戴眼镜。
误区四:越戴眼镜,近视加深越快
近视眼镜并不是越戴越近视。很多患儿的家长都不愿意佩戴眼镜,原因就是觉得戴了眼镜之后就得一直戴下去,并且越戴越近视。其实,事实上是因为孩子已经近视了,屈光状态是不太可能会逆转的,而且一般来说,随着患儿身体的生长发育,近视度数也是会继续加深的,因此眼镜需要一直戴。
在此需要强调的是,即使不佩戴眼镜,近视的度数依然存在,并且可能会逐渐加深;度数的增加并非是由于佩戴眼镜所引起,而是由于孩子自身屈光状态的发展所导致的。明明需要佩戴眼镜,却故意不让佩戴,就如同鸵鸟在遇到困难时将头埋入沙子里,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。如果不佩戴眼镜,孩子将会看不清楚,度数越高,远处的事物就越模糊,这将对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。
其次,如果眼睛总是处于看不清楚的状态,容易导致视觉疲劳,可能会出现眼睛胀痛,重时可能会伴有头痛;由于长期处于视物模糊的状态,可能会使得调节集合失衡,眼睛出现斜视。后,由于眼睛长期处于看不清楚的状态,可能会使得度数发展的更为快速。
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明晰,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充足的户外光照才是根本的法门。
其实,大部分近视是可以预防的。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,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和近距离用眼,增加户外时间,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,何乐而不为呢?
以上关于【这些关于近视的】的内容只是一个大概,想了解更多眼科知识、价格信息,可以点击【在线咨询】一对一沟通